十年內,AI 不再只是演算法的事:它把整個半導體、資料中心與雲端網路拉進一場前所未有的競賽。
NVIDIA 以 CUDA 生態系、軟硬整合與持續推出高效能 GPU(例如 H100、H200/GB 系列)建立起龐大的護城河;AMD 則透過 Instinct MI300 系列(特別是 MI300X/MI300A)以更大的記憶體容量、較高的 HBM 頻寬以及價格/效能比來直搗其弱點。
到 2025 年底,手機晶片巨頭高通也正式宣布要把設計延伸到資料中心層級,推出 AI200/AI250 與整櫃解決方案,試圖在推理與能效市場尋找切入點。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,來看看這場AI晶片霸主之爭!
NVIDIA 的強項並非只在於單顆晶片的每秒兆次浮點運算 (TFLOPS) 數字,而是其長期建立的軟體生態(CUDA、cuDNN、TensorRT、NeMo 等)與合作夥伴生態系。對許多 AI 研發團隊與雲端業者來說,選擇 NVIDIA 不只是硬體選擇,也是工程效率、工具鏈與現成優化的選擇。
NVIDIA 也把重點放在整體解決方案(例如 DGX、HGX 架構、以及最新的 GB 系列伺服器),令其在大規模訓練與超大模型部署上持續占優。超級電腦與大規模訓練機(例如某些以 H100 為基礎的系統)進一步鞏固其市場主導地位。
AMD 的策略帶有明顯對位性:若 NVIDIA 在生態與軟體上佔優,那 AMD 就在硬體規格上打出差異化牌。
MI300 系列的重要賣點包括更大的 HBM 容量與更高的記憶體頻寬(在某些型號上可勝過 H100/H200),這對於需要大量上下文與參數的 LLM(大型語言模型)訓練與推理,能直接翻轉效能表現與成本結構。
實務測試(包含 MLPerf 與第三方基準)顯示,在某些模型與工作負載下,MI300 可與 H100 媲美甚至優於之,特別是在記憶體綁定(memory-bound)場景。AMD 也把自己定位為「機房成本效率」的選擇,吸引希望用更低成本擴充算力的雲端與企業用戶。
硬體競爭不是單一維度。當前產業正在出現明顯分化:
訓練(training):偏向超大規模、需要大量浮點計算與極致互連(NVLink、XLink 等)。這一塊 NVIDIA 長期受惠於軟體與整合。
推理(inference):對延遲、記憶體容量、功耗敏感,並且對成本敏感,是 AMD、Intel、與新興廠商嘗試突圍的重點。
記憶體與帶寬:對於大型 context window 與巨型參數模型,HBM 容量與頻寬成為能否一次性載入更多參數的關鍵;在這點上 AMD 的 MI300X 被看作真實威脅。
即便單顆晶片規格出色,若沒有上層工具與廣泛的軟體支援,採用成本與工程難度會抬高。
NVIDIA 的 CUDA 已深植研究界與生產環境,轉換成本高;AMD 與其他對手必須透過軟體堆疊(例如開放的計算框架、針對性優化的驅動與庫)來降低客戶遷移門檻。
近年 AMD 也逐步在軟體工具與合作者關係上投入,但要追趕 CUDA 的深度依然需要時間與大量合作案。
2025 年 10 月,高通正式宣布進軍資料中心 AI 市場,推出 AI200 與 AI250,以及以整櫃(rack-scale)為單位的服務化硬體方案,並已獲得初期客戶承諾(例如 HUMAIN 的大規模部署意向)。
高通這次進軍的訊號有三點重要含義:
一、手機處理器廠商尋求業務多角化以對抗手機市場飽和;
二、高通專注於「高效推理」與能耗優化,走差異化路線;
三、若高通能拿到大額客戶合約並建立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,它可能成為第三條可觀的競爭路徑,尤其在推理市場與邊緣/雲協同場景。
NVIDIA 持續領先、其他供應商成為利基玩家:若 NVIDIA 保持生態與整體市場佈局(包含軟體、網路、系統整合),其他廠商則各取所長,針對推理、成本敏感市場或特殊應用(如 HPC、科學計算)取勝。
多中心競爭(NVIDIA、AMD、高通、Intel 等共存):這是較可能的情形,因為不同客戶有不同需求(極大訓練 vs. 節能推理 vs. 成本擴充),而且雲端巨頭會尋求供應多元化以降低供應風險。AMD 與 NVIDIA 的性能差距在某些工作負載已經大幅縮小。
市場分層與標準化:長期來看,若出現更統一的開放標準(類似 CPU 的 x86 但為 AI 加速器),則競爭將從專屬生態轉向硬體性能與價格,這有助於新進者快速搶市。
這場競爭不只影響晶片公司營收,它會重塑雲端供應鏈、超級電腦配置、以及 AI 服務的成本結構。
若高通能在 2026–2027 年推出穩定、具價格/能效優勢的 Rack 方案,並取得大型部署合約,它可能成為「推理市場的顛覆者」;反之,若 NVIDIA 持續透過軟體與生態延伸其護城河,則 AMD 與高通需透過更多差異化(如價格、開放性、能源效率)來爭取市場。
未來三年將是關鍵:晶片規格固然重要,但誰能把硬體、軟體、能源、供應鏈整合成「客戶看得見的效益」,誰就可能主導下一輪 AI 基礎設施的版圖。
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,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。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,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,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,梳理出關鍵資訊,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!